选人

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四月一号就要截至报名了。今天总算是在群里宣布了。

我  床对面的   一个班  外加一个男的。虽然我们整个组号称有八个人参加。其实 没那么多。

当初三个人去找老师,是为了参加一个甲骨文举办的比赛,但是因为没有好的题目,遂放弃,参加这个虚拟化的搞信息安全大赛。因为可以有四个人组一个队,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因此某人说加进来某人。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居然同意了。另一个也没发表意见。事实证明新来的人确实不怎么样。为什么呢,虽然成绩还不错。主要是不怎么说话。而且动手编代码也不怎么强。一个很小的任务一直也没有搞定。

因此我给老师说,还要继续再多找几个人来。说是增加竞争,其实是因为我对目前的人员不满意,不符合比赛的要求。于是乎,我写了一个项目描述,在各个相关群里面都发布了。果然有效。传说来了一个叫张猛的。说是传说,是因为我从来没见过他露面。也没联系上。不过欣慰的是 我们班的一个很强的人有意向加入我们组。经过努力的劝说,终于他来了。后来呢。这是过年之前了,我考虑的就是原来的三个加上强人就行了。

不承想,过完年开学又来了两个。这一下子名面上的人就达到了八个。嘿。选择的余地大了好多。经过一段时间。新来的两个人呢。性格迥异。能力不同。

总的来说,八个人中,在我心中只是从五个人中选一个人。因为另外三个几乎必须。我,徐,李。剩下的还五个人个人,抛开前面的两个人。还一个原始的我一个宿舍的还过年之后新来的两个。由于考虑我一个宿舍的事情太多,感觉也不好合作,就没选,新来的两个呢。我倾向于选择性格开朗的,据他说他擅长演讲和写文档,编代码不是很强大。后来就决定选他了,其实新来的两个人我们都不熟悉。只是因为他性格比较好。能力也是我们需要的。

我也不清楚我们的选择对不对,但是也没更好的选择了。对于同宿舍的,我不知道怎么解释。关系不好搞呀。老师也不出来 撑一下,让我打头。郁闷。

最终就这样了。我。李 徐 梁 四人组队参赛。至于 结果如何,不必计较了。

大学生涯

大学还没上完,就评价大学的整个是不全面的,但是我现在不反思,那么我的整个四年的大学算是白上了,以至于现在你问我,我上了几年大学,我只能说我只上了半年多的大学。

我 无意在这里记录长长的流水帐,大概说一说。大学前两年基本上没有读什么书,当然这里的书不是专业课的书籍,想想大一大二的经历,貌似只有DNF可以完全的浮现在大脑中,说的严重一点,那两年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学到。就专业方面来说,还算是基本建立起来一个框架。其他方面,小说看的还没高中的时候多,大学的时间可是比高中的时候多的多。反而读的书少了。武汉大学的讲座这么多,而且人文社科方面实力最为雄厚,我听的讲座也不过寥寥。根本就没好好的利用武大的资源。从图书馆借的书也只有那么几本。

和之前比较,几乎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和进步。所提高的也不过那么一点点。难道前一两年是年少无知吗。无论说多少后悔话,现如今都是没用的。无奈承认事实之后,要做的就是在这最后两年尽量的补课。多读书,多上选修课,而不是为了混学分。通过最后这么几天的努力,尽力不让大学上的跟没上一样。

<—————————————————————————————————–>

无奈,水平的限制,写的个乱七八糟,几近于狗屁不通,这就是上学没学好的表现。总算大意还是表示清楚了。必须和必需这么去做。

宋石男:“高校岗培目睹之怪现状”(转载)

(来源:《看天下》)

陈丹青最近说,全中国只有一所学校,就是党校,其他的学校都是分校。这话虽然略显偏激,但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的一些秘密。聊举一例,每年7-8月,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会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展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首要标的就是“为了促进新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而今年某些地方还规定,55岁以下、副高职称以上的高校教师,必须到当地党校接受为期2周的培训。

我有个小兄弟不幸被参加了今年某省的高校新教师岗培,前两天喝酒,他像被捅了一刀的轮胎一样叹着气,跟我讲述了岗培的奇遇。他说,“刚开始,我怀疑进了疯人院,定睛一看,我靠,比这更糟——Lunatics are running the asylum.”“Lunatics are running the asylum”,就是“精神病人管理疯人院”。

有个讲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大嫂,兴高采烈地在培训课上大讲自己打儿子,“逮到啥子就用啥子打!”,“打到初中才不打了”,“现在儿子去英国留学,就是打出来的”。我这小兄弟实在听不下去了,就站起来说,“都说高校‘禽兽教授’出没,您可以把教授两个字去掉,留前面俩字就行了”, 然后又要大伙儿猜她为啥初中之后不打儿子,众说纷纭,小兄弟的标准答案是:“因为她打不过了嘛”。哈哈,大伙儿都忍不住英俊地笑了起来。大嫂气鼓鼓地问小兄弟叫啥名字,他回答说,“不要问我的名字,请叫我人民教师”。

还有个讲职业道德的教授,为了证明教授地位现在高,举的例子是他自己开车闯红灯差点撞交警,交警一看是党校教授,就含笑放行鸟;又有个某高校教务处长,上高等教育学,是个愤怒的中年,仇日,高呼“老子一辈子饶不了日本人”,还说征服日本人不靠嘴巴,靠这个——他有力地挥动着工人老大哥式的拳头!另有个讲性教育的女教授,长得跟酷刑似的,很愤怒学生未婚同居以及在外野合,认为必须有唯美的光线,大红的被套,温馨的音乐,才可以性交;还有个教授抨击学术腐败,北京的拿课题有100万,30万,最少都有几万! 我们只有几万,几千,还有没钱的课题!他的语速和语调酷似侯总,最后也有生气的定格——“这样子是不行的!”他把大手一挥。更好笑是有个挂了很多政府顾问头衔的教授,上课不准人去厕所,在门口拦住女同学:“哪个让你上厕所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授,搞音乐的,给大伙儿讲国歌,前一个小时跟音乐没关系,全在讲红旗,“我们已经自己把红旗砍掉了”,他痛心疾首。他还追悼死掉的杂志《红旗》,“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反感红旗?”说到现在不能再强迫小学生戴红领巾了,他更是捶胸顿足,“潘冬子们死不瞑目啊!”

我的小兄弟最后惨笑着说,他每天必须去上课,因为一天要点名两三次,完全军事化中学式管理。他觉得很憋屈,一群郭敬明怎么有资格教陀斯妥耶夫斯基写长篇小说呢?

有人曾捏造耶鲁前校长的话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此话虽属捏造,理却不糙。我们在此不妨再偷换一下,“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上岗培课的教授”。事实上,上岗培课的教授多是红色教授(不一定是党校教授,但政治思想素质一定很过硬),他们不是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就是市政府参赞,还长期跟组织部、宣传部等眉来眼去。在御用中,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渐渐退化成草履虫式的,说起套话废话来倒是像混凝土搅拌机一样利索。

岗培既然如此不堪,为何还要年年举办?中央与地方是如何在此达成高度一致的?在我看来,这高度一致的背后,其实是暗自分歧。

美国学者李侃如在《治理中国》一书中犀利指出,1978年以来的改革逐渐使意识形态丧失了其作为中央协调和贯彻其重点工作的可用资源的作用。改革给地方带来了自我致富的强烈刺激,鼓励地方官员去区分自我利益与中央利益。尽管北京仍常运用重大政策声明来设定一个要求各地支持的总体基调和方向——通常被归结为以数字打头的口号或提法,但它们只能创造一种大家假装相信的气氛,对政策的协调与执行并不能提供多少具体帮助。各地主要是围绕自己的利益计算来具体开展工作。教育领域亦然。尽管1997年起教育部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但各地实际并未严格按照“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来开展,而是形式上的敷衍了事与实质上的谋利驱动。国家组织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考量,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丢,虽不能全盘以吏为师,但至少要以吏驭师。地方上兴高采烈地迎合,则是因为有利润,培训一次就是几百万的利润。不论中央或地方,均是出于利益考量,只不过中央是出自意识形态的利益考量,地方是出自物质利益的考量而已。

然而,如果高等教育领域里只充斥着利益考量,那高校就不可能真正履行自己的天职,成为“拥有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的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但愿在我死之前,能看到这么一天:中国的大学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可以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表达自由思想,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文化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当然,在那一天,“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一词,也早成为语义学上的活化石。

 

课堂笔记(2)续

就是这么没耐性,现在继续写笔记。

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在一个时代分析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回到遗存与经典文献,以大历史的视野反思,寻找主要线索,从功能上寻找解释,如何实现持久的秩序和合理的。

回到村落,作为场景和起点,为什么要民主。

刘建军:古代政治遗产:六大难题:

1、如何防治地方权利放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的胸膛! (无法军队国家化,几乎绝望了!)

3、如何防止外朝官僚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和挑战。

4、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用还是不用。

5、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尊重,利用or 控制!

6、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朝贡?羁靡?直接治理?

1、治道与挣到,治理与政权。反贪官,不反皇帝。天命观与儒家“革命”思想,正统观。却又不关注政权的合法性。

2、皇帝制度与皇权专制。军权——相权——百官。

3、中央集权——大一统——郡县制:只能在村自治,乡镇,自治。

政权来源:西方更加注意来源;我国较少关注 不关心,做的好就行,现代政治需要解决政权合法性来源。

4、礼治社会与国家仪式,弄假成真的神圣与庄严。

5、官僚体系与日常治理,发达的文官制,科举制。派系——倾轧——高调——厚黑——腐败。

6、没有让不同的力量和冲突的利益,在公开的舞台上竞争的机制。

利益的内部化机制,对外一致,不公开,分歧不分开。中国的儒学统治 :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

6、精英的更替制度,消除了可能的反叛人。

有机制消磨精英的斗争,让他成为既得利益者。民间有一点组织化的态势,打击之。

封建——郡县制;帝制——共和。

7、强势政府与弱势社会,资源垄断,官本位,权利大,责任小。

8、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

9、文化网络,乡绅基层秩序。

10、泛道德化与制度虚制,标榜与现实脱离。

11、差序挂念与血缘泛化,乡土逻辑与公共规则的难以确立。

12、王朝周期律与制度衰竭定律。  法治的最后顾及人情。

中国人缺少革命性,却最有反叛性。

思考问题:

古代政治对当代的影响。

对不同时段的影响,晚清,民国,毛时代,改革开放,今后。

对当代中国政治运行不同层面的影响不同,核心权利与外围权利,中央——地方——基层。

对乡村治理和城市治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4、是制度本身的影响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政治解构的结果。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那些制度因素保存了那些不要?为何会有这些不变。

在当下社会,如何反思我们对中国政治传统的态度,(理解,批判,改造与复活)

每一中态度的价值与风险何在。

宪政:难点:共党!

课堂笔记(2)

古代政治遗产,对当代的政治的影响。

现代社会转型的经典解释:

身份社会——契约社会 (梅因)

尚武社会——工业社会  (斯宾塞)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

共同体   ——社会   (腾尼斯)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费孝通)

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社会  (韦伯)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涂尔干)

乡民社会 ——市民社会  (雷德菲尔德)

神圣社会——世俗社会   (贝古尔)

所以的这些解释在中国都要进一步思考,是否是符合。没有哪一个可以完全的解释中国社会的。我们国家要转型,哪里体现出了转型,先转哪里再转哪里(具体的说,而不是民主,自由这些比较大的词),怎么转。都是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民主 自由 共和 宪政  法治

关于60年代的饥荒:多少人?2千万(官方)-三千万(民间)–四千万(剑桥史)天灾 or 人祸。事实标明更多的是人祸的原因。

《饥荒与政治》诺奖得主写一本书,认为在民主社会发生饥荒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信息的流动是自由的,专制制度下,信息的不通畅导致饥荒可能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风调雨顺的三年》非完全的自然灾害,人祸。官僚制,压制真想。

/***************************************************************************************************/

我国传统政治:受到西方政治世界冲击之前的自主的体系。

传统政治遗产的影响:君主制(帝国)-——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村落宗法制

科举制——精英层的新陈代谢,从上选下面的。选举:从下往上推,选拔举荐==选举。草。

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加入是部分开放性的那么也可以维持很多年,吸纳异见者。

儒家社会主义:心为民所系——儒家的仁政。

贵族政治衰落——刘邦布衣皇帝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稿》

古代是否是专制,钱穆是表示反对的。古代政治是没有个人地位的。中共就是现代的君主。帝国——内部的治理模式,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没有自治权。县以下没有正式的机关,制度很完善。

理解传统的困难:激烈的反传统的思潮与实践;当下通俗文化对传统的解构和建构。

庸俗化与马克思主义式的生搬硬套;国学断绝后,同情性理解的极度缺乏。

新文化启蒙运动,新青年杂志 根据来着日本的资料根本就没人看,一个作者化作三个人,对骂。

鲁迅从人文的角度来批判传统

我们都中了传统的毒。毛泽东最深。政治:经世致用。影视剧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很大。

封建:西周,集权主义:秦朝——鸦片战争! 刘泽华:权利主宰理性

/***********************我不想继续写了。我就是这么没耐性。*********************/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课堂笔记(1)

笔记记得太乱了,长时间没整理,都不知道每句话怎么个联系法了。只能潦草的记下来了。

建立–发展–病变–恢复–转型         制度—体制—机制

1949–1954–1978–1989–1992–2003

基本框架:[1]政党–国家–社会–个体  ·[2]制度–行为(过程)的中观机制。

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典型个案分析法。

主意的问题:

1、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表面上的断裂与深层的连续性

2、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国家政权建设所处的历史性

3、政治与行政相互嵌入,国家与社会嵌入

4、表面上的制度与实际上的非规范化

5、依然处于转型中的、充满变革的可能性和更新的空间。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当代看当代

6、超大规模的转型社会,其治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7、独特的党国模式及其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研究路径:

A:政治学路径  产权改革  理性选择理论,制度变迁,政治——经济关系

B: 社会学路径

C: 政策路径

D:政权宪法学路径,强调对 人大制的研究

E: 国家形势结构路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规划,分权化,改革的过程与逻辑

F:执政党建设路径:政党转型与国家建设

立场:辩护立场,体制内有机学者。否定立场:体制外自由学者。改革立场:中间状态的学者。周恩来的秘书李福润。毛泽东的秘书李瑞,都是持极端否定的态度。习近平爹

风格:

有效性论证:强调中国逻辑。

否定性论证:强调普适价值。

批判性论证:呼吁深化改革

三权分立只是分权制衡的一个形式,方法。分权制衡是没问题的,必须的。

独立的反思能力:

A:正视肯定建国后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强调中国经验的主体性和学术自觉

B:强调对地方治理的研究,大兴实证调研。

C:强调学术材料的积累,(话说外国的学者反到比国内的学者拿到的一手材料多)和学术规范化。

缺憾:

1、合作与冲突

B:偏重应该怎么样,忽视了究竟怎么样,为何这样。可能怎么样?

C:资料不够充分,对社会事实缺乏感觉

D: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均缺乏深入的反思。

推荐数目: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各版本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杨光斌 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 R 汤森,布兰特利 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理查德 伊文思:《邓小平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6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邹树彬:《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海南出版社2006

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2006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

章敬平:《南平寓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东方出版中心2006

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功能——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王名 等:《中国社团革命——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德]托马斯 海贝勒,君特 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王跃文:《国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王跃文:《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余华:《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Minxin Pei: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Dali L. Yang: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又是周末

话说时间真的过的很快,又是周末了。也是改写报告的时候了,写写这周干了什么了。

比赛方面。曾经我以为这样是不能实现的,或者很难实现的,不过经过学习,我们发现,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也不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可以控制CPU,并获得CPU的状态,因此,系统中的信息,是绝对可以获得的,再接合操作系统的特性,获得系统的状态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下一步的事情就是和队员讨论,确定一个技术路线和框架。

实验室。这个礼拜才看了两篇文章。其中一个是利用强制访问控制,其实就是SELinux,还一个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实现的云平台的隐私保护,关键点是这个差分隐私保护技术,看了wiki上的介绍,还是没怎么理解。只是明白他是为了保证输出的数据不泄漏输入数据,方法是添加噪声,确有不影响准确性,真是奇怪。今天晚上好好看看第一篇原始论文。还一个云平台的云存储的访问控制,基于密码学的,还介绍了其他几种基于密码学的,看完这篇文章也就不用再看其他几种技术性文章了,这里都总结好了。为什么都要是密码学的呢,主要是因为你把你自己的东西放在了一个你不相信的事物提供的地方,所以要加密,但是又要给其他人共享,因此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有的问题。依我的看法,我想不出来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也许可以在密码学算法上进行创新。具体的我再想想吧。

还写了一篇英语六级卷子,根据我的判定,主要是复习听力,背单词就可以了。看了数学一章,题目做了写。说要写一个求极限的post的,但是也没什么特别的心得还是算了吧。等等再说。

下周必须的一点是确定比赛的技术路线和框架。强烈要求老师给予指导。其他方面,照旧就可以了。

虚拟机监控2

曾经以为不在虚拟机内部安装一些东西,是无法获得虚拟机内部的信息的。经过几天的学习,发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由于种种原因,在系统的外面也是一样可以获得系统内部的很多信息,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信息都有固定的位置在内存中,而且我们需要的信息。恰恰CPU也要用到。事实上,系统所有的有用的信息,如果不能被CPU访问,那就是没用的信息,因此我们掌握了CPU可以说就是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这样一来,就好办多了。

更加具体的技术路线还要讨论,找一个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来搞。

虚拟机监控

今年的信安大赛,宿舍的同学怂恿我跟了另一个老师,做的东西涉及到了虚拟机行为监控,我们使用的虚拟化平台是kvm,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linux平台的源码开放的虚拟机管理程序,效率很好,易于修改。

kvm本身并没有提供很多监控功能,使用libvirt库也只能对性能进行一些监控,跟我们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至于为什么不使用windows平台的vmware,主要是因为vmware本身提供的机制于我们的想法不同,而且又不能修改,因此转战kvm,kvm有很不错的发展前景,Red Hat已经将其集成到了企业版本中,代替xen成为红帽的虚拟化软件。

我们要做的是不在guest os 内部安装任何东西的前提下对其行为进行监控,学长提议作出了API调用的监控,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分析如下,考虑 :

P1申请一个区域M,并允许VP1在使用,在另一个与P1同层次的P2看来,M归于P1所有,只有P1可以控制这段区域。区域M中包含VP1的代码和数据,P1为其提供执行环境,但是P1对VP1的代码和数据是完全不能区分的,VP1在M中的布局P1也是毫不知情的,除非VP1具有某些特征。

只考虑我们的项目,我们要做到当一个新的进程创建的时候,当某些我们不希望的东西出现在M中的时候,要能搞掉,How!

考虑一个方法是监控M的变化,M的某些区域R1被更改之后,检查更改之后的数据,问题如下,如何锁定R1,在没有VP1的帮助下,我们当方面锁定R1,那么VP1不知道,如果它又操作这段区域怎么办,会不会出现问题,一个方法是让cpu空转,为x86的cpu增加一个标志位,标志位为1就空转,这样及其浪费资源,实现难度也很大。还一个问题是R1可能只一个虚拟cpu周期就可以完成,但是要检查却要花费很多物理cpu周期,而在这个检查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另外的更改又发生了。

另外,M中保存的东西并不都是连续的,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目前老师由于忙着写本子,也没人指导我们,限于水平,我们组没人能提出一个思路。

我自己的想法:不在guest os中添加任何东西,又不修改guest os前提下就是说guest os不主动为我们提供任何信息,我们只能通过os的某些特性或者他的行为来做。我们提供给guest os的,并且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有cpu,硬盘,内存,所有的数据和可执行数据都在内存和硬盘上,监控这两个的读写是一个容易想到的思路。问题也很多,具体的技术路线还没有想出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缺点也很明显,操作系统不支持,很多东西不好实现,实现了效果也不好。主要一点是无法对行为进行细粒度的监控。就目前的技术来说,特征码比较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了,但是对于未知的病毒来说就几乎不怎么样了,其实我的倾向是两种方案接合,guest os中还是需要一个东西来支持我们,向我们传递消息,完全某些任务,我们在外面保证它可以被执行并且可以完全保证不被恶意代码修改。

再去找组员和老师讨论下,集思广益总可以找一条路出来的。

周报告

2011年  三月六号  礼拜天

本周读了四篇论文,分别为:

1、高伸缩性、动态重构——服务计算对软件测试点额两个挑战    百晓颖等,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Actor   Gul Agha等

3、Basset Gul Agha等,一个Actor编程模型的测试工具。

4、云平台安全研究 冯登国等,软件学报。

Actor是一个并行化编程的模型,在1975年提出,主要的思想是扩展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把数据和方法进行封装,他的最小单位是一个actor,每一个actor有自己的数据,方法和名字(它的唯一标识符),它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受消息并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想相应的处理。。详细的情况见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or_model

这个模型的优点就是具有良好的并行性,因为没有共享内存的存在,同步问题也很好处理。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语言和模型。java就可以用来开发相应的程序,basset是一个基于JPF的扩展,用来对使用java编写的actor程序测试,测试中关注的问题就是单个actor对象的本身的代码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多个actor直接的同步和死锁问题,由于相应的actor直接都是异步消息传递,存在一个消息的调度问题,错误的调度可能导致死锁,限于循环只种。而且由于消息的调度存在多种可能,这是最大的难点。basset的解决方法是随便选的。。

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另外两个综述文章,分别介绍了新平台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服务计算(http://baike.baidu.com/view/1418415.html?fromTaglist)和云平台下面,对于测试方面来说,被测试对象不再象之前一样,能力有限,容易控制,状态有限。云平台的能力虽然在理论上仍然是有限的,但是相对于原来的模型来说,易变的多,状态更多,测试的时候,特别是对于负载能力的测试,模拟高负载成为一个难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降低云平台的能力,对它的部分能力进行测试,以此推论下去。动态重构的意思是说云平台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一个模块面临问题的时候,可以动态的调用其他的模块替换当前的模块。对于这一点我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冯登国的云平台安全性分析,很值得看看,特别是对无基础人员,看了可以很好的了解当前云平台的安全性问题都有那些,大家都在用什么方法解决,方向是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了。都是很值得看的。在软件学报上2011年第一期。

在诸多问题中,接合我们的方向,我准备着重看访问控制和隐私控制方面的文章。

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用过云·平台,毫无概念,不清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清楚各家公司提供的产品都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