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的下午

开学之后的第三周。九点起床,刷牙,洗脸,发现昨天洗的袜子一双也没有干,被逼无奈,光脚穿拖鞋,哪里也不能去了。

没有人在宿舍,大家各有各的事情,不管是干什么,反正都出去了,打开电脑,看看新闻,说实在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不知道怎么可以获得我想要的信息,也许根本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看到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进而淹死在信息的海洋中,悲剧。浏览了下google的个性化主页,挂上webqq,整好信安比赛的直到老师在询问进度,聊了几下,说了现在的情况。老师说了对我们的要求,却没有具体的技术的指导。呵呵,自己去搞吧。也不知道到最好的六个人怎么筛选出来四个人。我还是默认的组长呢。哈哈。

打开两篇论文,一篇云安全的综述文章,很适合我这种知道的比较少的,看看信息安全学术界牛人(中科院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冯登国)对云安全的看法,其中关于虚拟化安全的方面跟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比赛课题有较大的联系。这篇文章总结的还是挺不错的,文章最好的引用文章列表用来延伸阅读很不错。另一个是篇英文文章,总共才两页,介绍 了一个Actor Programmer 的测试工具Basset,作为JPF的扩展实现,它可以兼容现在的很多种Actor 语言,模型。文章没详细的描述,只说了它考虑的方面。文章最好给了一个链接可以找到这个工具。没有很值得研究的东西,如果要自己来设计这样的工具,倒是可以参考下它考虑的各个方面。

看完文章,整好也到该吃饭的时候了,早晨下雨了,路面和空气都很潮湿,穿拖鞋很冷很冷,在食堂买完饭立刻带回来吃,每天总是吃这两样,一定会营养不良的。趁着吃饭的时候玩上一会儿三国杀,继续只当忠臣的原则,否则立刻逃跑,哈哈哈。说是玩一会,其实玩了很大一会。随后打开google music 让它在那里自己随便放什么音乐吧。继续看《美国悲剧》,突然想起来电脑报该买了,跑出去买来电脑报,室友回来一个,一起看了电脑报,没什么大新闻,ipad2的发布,usb接口的显示器,APU的发力,看了纯音乐的MP3,都挺贵的。看完电脑报,突然感到很无力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做到这里写写吧。

明明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Why?因为我不知道现在究竟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根本就没有最重要的事情,同样的都需要往前推进。究竟现在都有什么事情呢!

很显然的是这个学期还有好几门课,悲剧的是很多专业选修课由于选修的人过少,无法开课 ,我不能选我想选的课了,只能选能开的起来的。无所谓了,修够了学分就可以了。我是没办法在去追求高分了。还有公共选修课,必须去选上了一个外国文明与中华文化分类的。不过这些课大多数都是在明天才会开始。记得去蹭课。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今年的信息安全大赛了,做的题目不方便公布,保密(呵呵)!本来今天准备写几行代码的,缺不知道该怎么写起来,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架构,显然这是我这个组长的失职,现在人数已经足够了,八个人,其实只有六个人在做。还是足够了。我要尽快的定下架构和技术路线,在这么晃悠下去很可能到时候无法完成作品,当然了,经验标明,初试的时候只要可以吹的足够好,创意足够新(这点基本可以保证)就可以了。我只担心到时候怎么选人出来,尽快的完成作品。

实验室实习,这是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了,上个学期看了大概有十几篇的论文,但是确实没有帮上老师的什么忙,也不清楚老师究竟在做什么。这么说不是很准确,方向是知道,但是具体的事务就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多多看论文,上个学期老师还给发补助,这个学期没听说,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不是重点。看了论文,还是没学会怎么看论文,对着电脑看,总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打印出来的还好,看着舒服很多,曹师兄让我多多看看访问控制,安全性分析,信息流控制,这些方向的论文。很悲剧的一点是我不知道怎么用英文的关键字进行搜索。我不知道在这里实习能帮上老师什么忙,对自己的好处就是可以多多看论文,提早培养下搞研究的能力。很惨的是,我想的一个点子被批了,而且我发现Actor模型就跟我提出的差不多,可惜的是他们在1975年就提出来了,虽然之后很久之后才完善。

还一件事就是考英语六级和考硕士研究生。关于硕士考试,究竟我是为了什么去考呢?没有完全清晰的答案,也没有很强的愿望去考,必须考。这才是真正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的地方,室友说不考研会后悔的,因为之后的很多职位、升迁等等很多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硬性指标,但是硕士之后要不要读博士呢,除非想去搞研究,我想博士学位还是没有必要了,硕士也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我现在也想不好,等等在另一篇文章中再好好想想的说说吧。

目前呢,也就这么些事情,那么那些是重要的呢。都很重要,都是必须的和必需的。时间有限,但是我也没看出来现在有什么是可以舍弃的,是必须舍弃的。安排的好就是了,关于比赛要尽可能的安排组员去做。实验室实习,每周看两篇文章,关注学界前沿就是了。认真的准备考研。这是重点!。马上就四点了。

搁笔!

如何读论文(2)

如何读论文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常常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一些人可能会按从头读到尾的顺序阅读论文,这样会陷入论文阅读泥潭中,浪费宝贵时间。所以,有策略的进行论文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负砍柴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S. Keshav教授的见解。
S. Keshav把他十多年来读论文的经验总结成“三阶段法则”,凡是论文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方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是5-10分钟,扫一遍文章,具体要看的部分有:
  1. 标题、摘要、简介
  2. 章节以及子章节的名称
  3. 总结
  4. 看一下引用,记住哪些论文已经看过了
在第一遍之后,应该已经掌握的:
  1. 论文门类。这是一篇关于已有系统的分析,还是研究原型描述呢?
  2. 论文上下文。相关论文和作者解决问题用的理论基础
  3. 作者做的假设是否合理
  4. 论文贡献是什么
  5. 这篇论文写作是否条理清晰
大部分情况下,一篇论文只会被别人进行第一阶段的阅读,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第一遍会被阅读到的部分,有如下几点建议:
  1. 章节之间是否条理清晰,脉络明确
  2. 摘要是否简洁,是否全面的描述论文内容
  3. 论文的主要idea有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一般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阶段要仔细阅读文章,不过忽略例如理论证明这样的细节。具体要注意的部分有:
  1. 注意论文中的图示。仔细查看这些图示是否有都正确,坐标轴是否正确的标识。数据说明有没有合理的表示,有没有统计上的错误。(论文评阅者会从这个方面区分优秀和拙劣的论文)
  2. 标记出没有阅读过的相关引用
这个阶段结束之后,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下:
  1. 领会文章内容
  2. 可以总结这篇论文的精髓,并介绍给他人
第二阶段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因为术语和缩写太多等原因而无法理解论文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学习之后再来读相关论文,或者直接忽略这篇文章。
如果对文章的内容只是感兴趣,第二阶段就可以结束了,但这对于专业需求而言还不够。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精读阶段,叫做“论文重构”。对于入门的研究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4-5个小时或者更多,对于有经验的研究院,这个过程大约是1个小时。
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情有:
  1. 做出和作者一样的假设
  2. 重新实现这个问题,并就自己的重现和作者的实际论文进行比较
在这个过程要注意的有:
  1. 发现论文的创新之处,隐藏的问题和隐含假设
  2. 思考自己如何提出一些特定的idea
  3. 学习别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记录下可能的未来工作
第三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
  1. 在大脑中重建论文的结构
  2. 辨别论文的长处和短处
  3. 发现文章的隐含假设,缺失的相关工作,实验或分析方法中的潜在问题
最后我来一点小小的评论:这篇文章作用不仅是从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角度出发,也从一个论文评审的角度出发看待论文的阅读和评价问题,所以不仅指导我们读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鉴别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就会注意很多。

 

如何读论文

不是我自己写的,从其他地方摘来的。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1.由点到面。
选好方向,由一点出发检索较全的文献
查看近期20篇左右,不必在意三年前的论文
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
然后,得知该领域的权威(根据论文引用次数、启发性等)拜读之。
2.由杂到精。
对于感兴趣的领域,追踪权威专家的动态及文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下载的文献,根据其内容方向分门别类。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总结】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摘要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及创新点。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亮点。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